武汉大学,百年名校。
8月1日,在再也无法藏身的前提下,终于露面了。
这一露面,真是官味十足啊。
针对图书馆事件里面,被诬告的受害人肖同学的遭遇,只字未提。
却全程都在唱高调,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。
对于法院一锤定音的权威性判决,熟视无睹。
却在强调“全面复核”,“以事实为依据”。
真的想问一问啊,亲爱的武大,啥叫事实?
法院的判决,那还不是事实吗?
提告者杨某,是以性骚扰为名,去状告受害人肖同学的。
法院在判决过程中,发现肖某不构成性骚扰的要素。
也就是说,法院在宣布一个不争的事实,那就是肖某没有性骚扰行为。
肖同学,没有对杨某进行性骚扰,这就是事实!
这个事实,法院已经帮你找到了,而你看不见。
请问,你还想通过所谓的“全面复核”,找到啥事实呢?
不得不说,武汉大学这场迟到的\"全面复核\",活像一出精心编排的校园荒诞剧。
回应里面,逻辑漏洞百出。
学法的人,却不遵守法律判决。
一个本该伸张社会正义的法学硕士,却在做着与她的学业和信仰背道而驰的诬告和陷害。
而这个行为,又被培养她的校方包庇和纵容。
难道,这就是学法的意义吗?
这个事件,与其说是一桩发生在高校图书馆的诬告案。
还不如说,它更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校园荒诞剧。
杨某作为女主,自导自演。
校方作为投资方和制片方,大力出品。
结果,这个荒诞剧的观看流量和关注人数,数据还挺好。
可是它传递的价值观,却在偷偷腐蚀我们的信仰。
2年前,武大用48小时\"应急处分\"给舆情降温。
如今,却需要工作专班,慢吞吞地\"重新审视\"。
当法院判决书早已把\"性骚扰不成立\"的印章盖得鲜红,校方却还在等\"上级安排\",才能决定是否擦掉当初草率的墨渍。
这让人想起肖同学母亲那句诛心之语:
\"处分,是为当时舆情降温的应急处理措施。\"
处分的初心,你们考虑的仅仅是校方名誉。
而没有考虑到这个处分,会给被处罚人带来怎样的悲惨后果和不公平。
当特应性皮炎的病历摆在面前,当图书馆监控未能证实\"不雅行为\"。
校方却能绕过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》要求的\"证据充分、程序正当\",用一个模糊的\"不雅\"定性,将一个青年推向抑郁深渊。
他的爷爷,目睹网暴后病逝。
他的外公,成了植物人。
这代价,足够给\"应急处理\"四个字,镀上血色。
更讽刺的是,复核的双重标准。
对肖同学的处分能在舆情压力下闪电出台,对杨同学的学术不端质疑,却要纳入同一专班\"同步调查\"。
难道当初推动处分时,就没想起\"疑罪从无\"的基本法理?
现在法院已明确\"行为无性暗示且未针对特定对象\",校方却仍在消耗这个年轻人最后的耐心。
他带着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待的正义,竟成了校长口中\"要等上级安排\"的官方做派。
这所标榜\"求是\"校训的百年名校,在这场风波中完美演示了什么是\"求势\"。
当初屈从于网络声讨的势,如今受制于程序空转的势。
当学术机构把\"舆情应对\"凌驾于事实核查之上,当\"工作专班\"的设立沦为新的公关话术,那纸尚在等待的撤销处分决定,早已被两年的时光,磨蚀成了对教育公信力的反讽。
毕竟,能轻易被舆论绑架的处分,和需要层层请示才能纠正的错误,本质上都是对法治精神的同一种亵渎。
如果任何担当,都需要依靠外部驱动和历经利弊权衡,而不能自动自发,自省自查,说到底就是一种悲哀。
恒瑞行配资-恒瑞行配资官网-在线配资论坛官网-如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